形神兼备质胜于华——例谈如何精准概括提炼党建工作的理念概念
形神兼备质胜于华
——例谈如何精准概括提炼党建工作的理念概念
成文
每年的第一季度,往往是去年工作的“考核季”,也是当年工作的“部署季”。前段时间,我接连参加了多个党建工作方面的会议,其中有党委(党组)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(以下简称“述职评议考核”)会,也有党建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会、行业(领域)党建工作专题会。从会议讲话、发言、经验交流材料中,听到看到了不少党建工作方面的新理念、新概念、新提法。这些新词新话,多是从做法中概括、经验中提炼出来的,目的是便于记忆、利于传播,以扩大影响、打造品牌。然而,概括提炼的水平参差不齐,有的概括贴切、提炼精准,也有的火候欠佳、“做工”粗糙,还有的华而不实、大而不当。
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——在这个“万物皆媒”“颜值即正义”的时代,党建工作的宣传推介和品牌塑造也离不开必要的概括提炼、文字包装。问题是,如何提炼包装才能恰到好处、锦上添花呢?下面,我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,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实例分析,力求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。
对商品的包装,有平装和精装、内包装和外包装、硬包装和软包装、局部包装和整体包装等不同形式。在党建工作领域创新创造,造就的不是商品,而是特殊的产品或作品,同样可以采用多种包装形式。思想内涵的提炼,可以看作是内包装。文字外壳的选用,则可以看作是外包装。从“内容物”看,对党建工作的包装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。
一、理念类
例1:党建引领聚合力,服务为本促发展。
这是我为一个城市社区提炼的,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,现已在全省范围推广,成为社区党建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这句话看似简单,实则内涵并不简单,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选择、认真推敲,而且修改了3遍。
第一稿:先锋引领筑堡垒,蟠暖邻里谱和谐。
这一稿是社区党委自拟的,不仅格局偏小、缺乏新意,而且只能自用,不能推广——其中的“蟠”出自社区名称,“蟠暖”一词是生造出来的,如果不熟悉这个社区,一时之间未必看得出来。
第二稿:党建引领聚合力,联建共建促发展。
这一稿是我的同事帮助修改的,体现了落实党的大会关于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部署要求的具体实践。前半句概括了该社区以“大党委”机制(社区党委牵头,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合成立跨层级、跨领域的“大党委”,建立相应的议事协调机制,并不改变各党组织的既有设置、所属关系和工作职能)整合资源、凝聚合力的特色做法,“党建引领”包括党组织引领、党员引领,内涵比第一稿的“先锋引领”(“先锋”只指代党员)更为丰富,“聚合力”也比第一稿的“筑堡垒”更能体现党建引领的作用、更让居民群众有感;但后半句中的“联建共建”仍然落在党建上,没有语义的延展,而且整句话只有14个字,“建”字却出现了3遍,有些浪费笔墨。
我把后半句修改为“服务为本促发展”,“服务”出自我们党的根本宗旨,也是社区党组织的核心职能。服务辖区群众、服务驻区单位,都是服务大局、服务发展的具体体现,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。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,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20XX年12月,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:“高质量发展,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,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,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、协调成为内生特点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。”由此看来,第一稿中所说的“谱和谐”完全可以包括在“促发展”之内,而且“促发展”的内涵更为丰富。
这样修改之后,上下两个半句不仅各有侧重,而且语义紧紧相连,“聚合力”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“促发展”。
例2:为民便民安民,共建共治共享。
这是我为该社区草拟的宣传标语,也是工作理念。严格地说,并不是“原创话”,而是集成创新的“合成语”——上半句出自总书记2021年2月到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考察时的重要指示,下半句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。两句话简洁明了、好懂易记,既符合社区职能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,又顺应了居民群众期待。
二、导向类
例3:六个在前:学在前、强信念,干在前、作示范,行在前、当表率,冲在前、敢担当,严在前、立标杆,廉在前、塑形象。
这是党建工作中常用的“套装”概念,出自一位党组织书记的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(以下简称述职报告)。在我看来,“六个在前”保留其中3—4个即可,因为“行在前”与“学在前”“干在前”“冲在前”有语义上的重叠,“学”“干”“冲”都是“行”;同样,“严在前”可以把“廉在前”包括在内,二者选其一,我觉得保留“廉在前”更具体也可能更好一些;后面两条与前面几条不是特别“搭”,都删掉也无不可。
例4:十学十做:示范引领学,牢记嘱托学,组织生活学,专家辅导学,集中培训学,举办论坛学,带领群众学,深入思考学,结合整改学,服务发展学;做学习的榜样,做群众的学生,做忠诚的楷模,做创新的先锋,做实干的表率,做人民的公仆,做绿色的使者,做环保的卫士,做清廉的典范,做铁军的标兵。
这个概念同样出自我看到的述职报告(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如此),可以说是“豪装”概念,但“学”和“做”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不少交叉重叠,而且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。比如,“专家辅导学”与“集中培训学”“举办论坛学”,“做学习的榜样”与“做群众的学生”都有重叠;“牢记嘱托学”应放在最前面,以体现讲政治的要求。
三、内容类
例5:基层党建“五基三化”:健全完善党的基本组织、基本队伍、基本活动、基本制度和基本保障,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、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。
这是某省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系统性工程,归纳提炼得比较好,体现了对党建工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。
四、工程类
例6:“红牵万家”工程:聚焦居民小区治理的难点、痛点、堵点问题,通过实施“红色赋能、服务提质、共建聚力”行动,着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这项工程的内容设计没有什么问题,但名称值得推敲。在我看来,“红牵万家”不如改为“红暖万家”或“情牵万家”;“红色赋能”不如改为“党建赋能”;“共建聚力”可改为“组织聚力”并调整到“服务提质”之前,因为“组织”包括单独建、联合建、共同建的各类组织,“聚力”也是为了加强和改进服务。
五、行动类
例7:“三雁”齐飞行动:实施村党组织书记“头雁领航”行动,后备人才“雏雁培育”行动,外出人员“归雁返巢”行动。
例8:“睦邻党建”行动:通过“党建聚邻、共建惠邻、活动暖邻”三步走,推动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。
例9:“三巢共筑”行动:聚“候鸟”党员“归巢”,为“候鸟”党员“暖巢”,引“候鸟”党员“爱巢”。
上面3个例子,前两个提炼得比较好,但第二个例子中的“共建惠邻”改为“服务惠邻”可能更好,“共建”是“党建”的具体形式,属于同义重复;第三个例子提炼得比较牵强,有硬造凑数之嫌。
例10:“访民情、问民意、解民忧”专项行动。
这是我策划开展的一个行动,旨在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,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,更好服务和改善民生。这一做法得到上级肯定,被写入省里的文件加以推广。
六、活动类
例11:“三亮三比三评”活动:党员亮身份、亮职责、亮承诺,比学习、比奉献、比服务,领导点评、党员互评、群众测评。
这是我牵头策划开展的一项活动,旨在为广大党员积极创先争优、更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供实践载体。
七、方法类
例12:“四式”工作法: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清单式管理、项目式推进、节点式督导、典型式推广。
实际工作中,用得比较多的提法是“项目化推进”,而不是“项目式”推进,这一点问题还不大,但“典型式推广”当中的“式”就纯属为了对仗工整而硬加的。
例13:“五步”工作法:以“摸底数、抓覆盖、重规范、深融合、强示范”为主要内容,在两新组织中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。
这里面,“重规范”“深融合”都不是工作步骤,而是工作要求,把“深融合”改为“促融合”并作为一个步骤也还说得过去,但“重规范”是“抓覆盖”的应有之意(党的组织覆盖是有严格规范的),怎么也不适合作为一个步骤,改为“立规范”也不合适。
例14:“一提前四同步”工作法:将党建工作前移至新经济组织、新社会组织的筹建期,同步招聘员工与吸纳党员,同步建立行政组织与党组织,同步配备管理人员与党务工作者,同步制定管理制度与党建工作制度。
这是某设区市总结提炼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方法,总体上提炼得比较好,既符合党建工作规律,又紧密联系两新组织实际,略有不足的是“行政组织”一词用在两新组织内部不够准确,容易与体制内的“行政部门”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和歧义,改为“管理机构”可能会更好。
八、模式类
例15:“六联共建”模式: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组织联建、活动联办、资源联享、事务联商、难题联解、发展联促。
这里面,前两个“联”还立得比较稳,但后四个“联”改为“共”可能更准确。然而,这样就凑不出、撑不起“六联”了,这是比较典型的以词害意。
例16:“三单”模式:在城市社区推行“群众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党员接单”模式,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治理格局。
这个模式乍一看挺好,但经不起认真推敲——“群众点单”没有问题,“社区派单”也没有问题,但为什么只能是“党员接单”呢?不是党员就不能接单了吗?社区工作人员、志愿者不能接单吗?
例17:“1+6”特色金融党建模式:1,是以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”为主线;6,是以“渠道进村、人员在村、资金入村、产业旺村、产品出村、治理兴村”为抓手。
这是一个把基层党建与农村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,思路和做法都很好,但关键提法没写准,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”应为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或“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”。即使这个提法不出错,在这个模式中作为主线也不怎么合适,有“拉大旗作虎皮”之嫌,改为“以‘党建+金融’双向奔赴为特色/主线”可能会更准确也更鲜活。
九、机制类
例18:“三领”机制:通过党委(党组)领责、书记领衔、班子成员领办,有效推动党建责任落地。
例19:“双领”工作机制:以“领学铸魂强本领、领题调研转作风、领办项目解难题、领责督导抓落实”为主要内容,更好发挥党建引领、书记带领作用。
前面的“三领”是看来的,后面的“双领”是我提炼的。相比之下,后者显然更为准确,也更具操作性。就前者来说,党委(党组)要领责,难道党委书记、班子成员就不需要领责了吗?这显然说不过去。
例20:“三强五创五联”工作机制:党建强、产业强、发展强,创设组织架构、创新工作机制、创活共建联建、创优精准服务、创强工作保障,强优组织联创、党建活动联办、重点工作联抓、产业人才联培、示范建设联动。
这是某设区市的市委社会工作部总结提炼的两新领域党建工作机制,其中“三强”是准的,“五创五联”就有些生硬、累赘和交叉重叠,把“五联”改为“组织联建、活动联办、工作联抓、人才联育、示范联创”更为精炼也更为准确。
例21:“一会议两方案三清单”党建工作机制: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议,制定党建工作方案(要点)、抓党建促发展行动方案,建立抓基层党建述职上级书记点评问题整改清单、市县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任务清单、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。
这一套党建工作的抓法并没有问题,问题是不应该把“党建工作方案”与“抓党建促发展行动方案”并列。对一个地方来说,可以既制定党建工作要点,又专门出台抓党建促发展行动方案。但对于一个单位来说,抓党建促发展应当是党建工作方案的主题主线,二者不是并列关系,“抓党建”与“促发展”不能搞成“两张皮”。
十、品牌类
例22:“猛佬党调解工作室”:由村党组织书记××猛担任首席调解员,一批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、号召力强的村“两委”干部担任调解员,利用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运用“人情调解”、“村规民约调解”等方式,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。
这个例子中的“猛佬党”,“猛”是人名,“佬党”是当地的方言也是俗称,特指村党支部书记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党”字作为名词,主要四种含义:一指政党,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;二指“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”,如“党羽”;三指“亲族”;四指“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人”,如“黄牛党”“标题党”。第二和第四种含义都带有贬义。上面这个例子,做法没有问题,但把“猛佬党”这个方言俗称用到很正式的办公室招牌上,尤其是用在政治性很强的党建工作中是不够严肃的,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具有“低级红”的性质。
例23:“街坊·家”党建品牌:在社区推行以党建联建共建为主要内容的“街坊谊家”,以数字化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“街坊e家”,以“邻里趣味”活动为主要内容的“街坊一家”,以生态守护行动为主要内容的“街坊宜家”,以多元社区治理为主要内容的“街坊议家”系列。
例24:“威光”系列党建品牌:包括“威链·安选”、“威资·管+”、“威匠·品筑”等(注:“威”系某国有平台公司名称,其所属子公司均以“威”字词命名)。
上面两个例子,打造党建工作品牌的意识都是好的,但一系列所谓的品牌外人看不懂,第一个例子中的一连串谐音字听起来更是难以分辨,有自娱自乐、故弄玄虚、玩文字游戏的味道,不利于传播。品牌是什么?“品”是品质,“牌”不仅是牌子、名称,更是美誉度和影响力,看不懂、听不明、记不住、传不开,肯定称不上是品牌。很多时候,概念直白一些、浅显一些,反而更易于传播。我们要善于把管理做简单、让概念更通俗。
关于如何精准概括提炼党建工作的理念概念,通过以上实例分析,可以总结出这么一些规律性认识:
一要突出“党建姓党”。姓党,就要旗帜鲜明讲政治,切实维护党的声誉和形象,不能为博人眼球而“贴牌”;就要符合党建规律、保持党建本色,不能为创新而创新、为包装而包装。
二要注重内外兼修。党建是“魂”,文字是“形”;党建工作的宣传推介、品牌打造,既要“造形”,更要“铸魂”,要形神兼备、名实相符。品牌的打造要由内而外,注重思想内涵,有实质性内容,不要重外轻内,一味在文字包装上下功夫。
三要坚持以质取胜。质胜于华,这个“质”,不仅是质朴,更是质量。党建工作有质量,自然就有口碑。党建工作要有质量,就必须坚持从规律中来、从实践中来,而不是从文字提炼、文字包装中来。
四要避免过犹不及。党建工作可以适度包装,但应以“原装”为佳、“简装”为宜,不要过度包装,不要随意搞“概念拼装”“内容混装”“豪华套装”。为了追求对仗工整,削足适履、画蛇添足都是不合适的。为了追求所谓的“品牌效应”,挖空心思搞“名词创新”“花样翻新”“笔尖上的形式主义”更是不可取的。
(阅读全部图文内容,您需要先登录!)